厦门盈亦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模块、CPU处理器、机架电源端子,自动化
应用需求旺盛,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发布时间:2024-12-11

随着智能制造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工业传感器已成为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工业传感器通过收集和传输各种信息,可以实现生产线上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保障产品质量。

01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智能传感器是对自身状态具有一定的自诊断、自补偿、自适应能力,同时具有双向通讯功能的传感器装置。与一般传感器相比,智能传感器能瞬时获取大量信息,对所获取的信息还具有信号处理的功能,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适应性的优势。其中,常见的MEMS传感器可视为典型的智能传感器。

得益于产业政策的刺激以及应用需求的带动,2022年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其中,MEMS、CIS、雷达、射频、指纹等智能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并且MEMS智能传感器驶向发展快车道。尤其在机械制造、汽车、高端装备、电子、石化、冶金等典型行业,位移传感器、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3D视觉传感器等等几乎覆盖了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从市场运行情况来看,2022年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中国信通院新的数据统计,2017-2021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814.1亿元增长至约111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14%,预计到2023年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308.3亿元。其中,MEMS、CIS、雷达、射频、指纹等智能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并且MEMS智能传感器驶向发展快车道。

02国内传感器“卡脖子”问题不容忽视

从实际应用来看,传感器在**、民用、工业领域的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卡脖子”问题,而工业级传感器迫切需要破局之道。

一是国内传感企业数量多,有超过1700家企业从事传感器生产研制,但规模都不大,小企业占70%以上,年产值过亿的传感器企业不超过10%,形成了“大产业、小企业” 、“只有、没有牵头”的格局,上下游协同门槛高、成本高,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力。

二是从物联网感知层来看,传感器数据采集及传输标准尚未统一,对于下游应用厂家,在传感器的选择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对行业应用平台在数据处理方面造成了一定困难。

就工业级传感器而言,国内产品与国外的差距则是大的。一方面是受国内生产制造水平所限,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够;另一方面,则与国内对于传感器的漠视有关。在技术攻关的时候,往往以主机牵头,传感器作为配角基本是拿来主义。而在引进国外设备时,往往采用整机引进方式,很少有国产零部件的机会。如核能、化工、电力等行业,一般都是直接输入成套设备,而这些设备基本上自带仪表和传感器。

量大面广的传感器产品,往往都被国外品牌所把控,只是把缝隙里的艰苦地带留给了中国制造,这种定制化的缝隙是很难产生足够多的利润。很多国外仪表的传感器,往往都是1万只起才接受订单,基本不接受个性化定制。

而情况不容乐观,在中、高端传感器制造领域,我国在知识产权、设备和材料等方面都没有优势,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传感器生产厂家不到两千家,很多都在3000万的收入线上挣扎。很多传感器产品都是处于小批量生产状态,单一产品的研制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与传感器沾边的国内上市公司大约有40家,但传感器都无法成为主营业务。

03国产传感器企业逐步崛起

近年来,在某些领域,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中国制造整体实力的增长,也给国产传感器的发展带来了新曙光。例如,随着苹果带动的高保真耳机TWS的广泛应用,声学传感器的发展也水涨船高,涌现出了一批,如歌尔、瑞声等。去年8月,国产CMOS图像传感器格科微正式登陆科创板,全球出货量超三星和索尼。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面向宝马或者特斯拉供货的很多电池包自动化生产线,就采用了天津宜科的IO-Link传感器总线模块……

中国传感器厂商,以小小的身躯,爬行在一条漫长的产业链上,前后被挤压,国产传感器自然活得艰辛。但是作为工业领域非常关键的核心零部件,在技术国产化大潮的,突破“卡脖子”技术势在必行。因此,对于国产传感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而言,仍需负重前行。


展开全文
拨打电话 微信咨询 发送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