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谲云诡的大环境中,坚守“中国制造”的跨国企业应如何权衡得失?
几十年来,中国高素质的劳动力、完备的供应商生态系统,以及蓬勃发展的,不断吸引全球的制造企业来此扎根。这使得中国与全球其他地区紧密相连,形成了错综复杂、高度协同的供应链。
然而,面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及疫情的冲击,部分跨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已深耕二十载的中国战略,并思考未来的可能走向。过去,扎根中国代表了更优的成本效益,但经疫情一役,这种长距离、地理集中度高的供应链的内在风险凸显,一些企业的利润和经营也因此受挫。
全球经济格局也在深化调整,多国都在推动制造能力的自主可控与本土化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全球采购战略的复杂程度。此外,关税等贸易壁垒增加、技术转让受限、本地财政激励措施(以战略性行业为主)等因素都使跨国企业压力倍增。
在中国消费者眼中,诸多国货已强势崛起,一些国际不再风光无限,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无疑面临不断攀升的竞争压力。上述趋势也加剧了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人才的争夺。
战略评估
面对上述变化,多数跨国企业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对其全球制造网络进行战略调整,重新评估中国在其供应链中的作用,并思考中国能否满足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五项关键评价标准:
知识产权:所在地是否拥有产品所需的技术及研发生产能力?
资源匹配:所在地是否有技能匹配的人力及配套的基础设施与上游货源?
成本效率:所在地与其他备选地相比,资本、运营和物流成本是否具有优势?
临近市场:所在地的产品交付速度和成本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
监管要求:所在地的产品是否会在目标市场面临关税或其他限制?
当然,上述标准也会因行业和企业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下为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四大供应链模式(见下图):
韧性之道
在调整制造网络布局时,企业必将梳理各大标准于近年内的变化,并预判未来走向。虽然前路充斥着不确定性,但在合适战略的帮助下,上述各大模式均可进一步巩固提升,且更具竞争力,能灵活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
例如,“中国制造,中国销售”的跨国企业(模式一)可将其本地供应链进一步做广做深,以此降低货源集中度高的风险,从与本土新创企业的合作中受益。“全球制造,中国销售”的企业(模式二)可尝试将部分生产转到中国,不仅能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的灵活性和敏捷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监管变化或物流中断的风险。
“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跨国企业(模式三)可以考虑“中国+N”战略,实现多元化发展。企业可在其他区域寻找新的供应商,也可加深与现有中国供应商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海外制造能力。无论何种方式,该战略都能有效降低风险,包括合规风险、关税限制、自然灾害导致的供应链中断等不确定性。
后,对于几乎或完全未涉足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模式四),如果中国市场并非完全不可攻破,可以考虑打破观念壁垒,针对中国市场打造新的业务或品牌,与区域内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既往经验证明,区域化的供应链可助力企业应对监管挑战,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塑造未来
无论企业选取何种模式,供应链的全球战略从来都不只是“中国与否”的单选题。企业可根据上述五项标准,评估选择生产基地,但选址也需综合考虑整体生产战略,统筹协调自身的供应链网络布局。为此,企业需进行多维度权衡分析,梳理各项成本及风险,并评估目的选址与企业ESG(环境、社会、治理)目标的一致性,从而找到佳方案。
- 全产业链的“奥斯卡”平台持续高质量发展,11月DMP我们鹏城见! 2025-01-21
- 重磅发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标准体系第三批标准正式发布 2025-01-21
- 2023年中国边缘计算行业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预测 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00亿元 2025-01-21
- PHIIDF2023落幕 百年传承、卅载奋进,再续璀璨篇章! 2025-01-21
- 中控技术与浙江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5-01-21
- CC-Link采纳ix Industrial®作为新的标准接口 2025-01-21
- 柯力传感拟6500万购华虹科技向下游延伸,要承诺两年赚3500万 2025-01-21
- 今年投入使用!变频器厂商伟创电气新增45万套产能 2025-01-21
- 大族机器人:齐心协力,继续向前! 2025-01-21
- 倍加福发布用于PLC应用的全新ICE11 IO-Link主站 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