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造商而言,世界已变。随时应对不确定性已是行业常态。企业高管预测,未来5年【1】,地缘政治、气候变化、技术突破、供应链安全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增加15%~25%。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4IR)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的绩效实现了飞跃,与此同时,劳动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也在不断提升。经过5年的发展,全球灯塔网络【2】已为全球制造商累积了丰富的范例。每年,新加入的灯塔工厂均会对未来3~5年的价值链运营进行深度展望,为行业的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新晋的一批灯塔成员证实了4IR拐点的到来,其中有两大特征颇为显著:一是机器智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熟水平。与过去试图模拟人类智能不同,现在的机器被赋予了智能,能够在信息物理系统中胜任复杂的生产任务;二是在产业应用层面,企业正重新定义“试点”的范围。为了推动规模化应用,这些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个用例,而是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生产网络,通过全面布局推动转型升级。
围绕该话题,我们拟发布系列文章(共三篇),将立足于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实际,深入探讨制造商对AI的战略部署,以及企业在实现AI快速、大规模部署过程中需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作为系列文章的开篇,本文将重点诠释为何AI的成熟标志着4IR拐点的到来,jiema制造商如何利用AI重塑竞争优势,并列举制造商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需要考虑的三种战略对策——创新、加速以及追赶。后续两篇文章将分别聚焦AI对制造业的规模化影响,以及推动AI应用所需的基本能力。
新技术采用的S曲线
通过对历史上多次工业革命的回顾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发展轨迹均呈现出一种S型的曲线特征。一阶段是“学习曲线”,往往历时较长,且早期先行者会在摸索如何使事物运转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二阶段是“应用曲线”,此时的技术基石已十分稳固,企业开始在生产网络中部署相关技术;三阶段是“优化曲线”,各行业围绕技术采用的佳实践进行调整。在此阶段,新的标准与程序逐渐称为常规操作,且成本开始趋于稳定(见图1)。如果回看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我们也能清晰看到这种三阶段的S曲线。
截至目前,全球灯塔网络有153家成员。这些制造业的者在4IR技术的采用上,要平均于其他制造商3~5年。如今,用例试点已不再是他们的关注焦点。对拥有多个灯塔工厂的企业而言,其生产网络都可作为大规模网络部署的试点。现在,企业可同时在10或50家工厂中捕捉4IR技术的价值,而其他企业仍在努力寻找单个工厂的价值。
随着灯塔企业不断加速发展,在成熟度上,与落后企业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而近几年愈发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也让这一差距愈发突出。xinguan疫情期间,85%的灯塔企业营收降幅低于10%;而仅有14%的其他制造商实现了这一点。灯塔企业的反应速度显然更快:面对供应链风险,在2022年,65%的灯塔企业已经开始实现多货源采购并增加安全库存,而只有24%的其他企业推行了这项举措。
AI正在定义第四次工业革命
AI位于4IR技术金字塔的顶端,也是重要的“指挥家”。在AI的引领下,4IR技术演奏着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乐”(见图2)。
以生产现场的快速换线为例(见图3),企业不仅需要柔性机器设备来处理不同的产品,自动导引小车(AGV)来运送物料和零部件,3D打印来定制生产线夹具,还需要可穿戴技术赋能管理与技术人员,帮助他们了解实时数据。如何协调这些复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答案是:AI。
然而,AI的部署离不开数据的加持。企业可从系统软件、设备传感器、互联基础设施,以及员工等多个来源,生成和收集海量数据。数据是灯塔企业领跑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一步,更早地投资建立了数据基础设施,虽然在早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但在后期成功释放了AI的潜力。
走出规模化的低谷
从灯塔企业身上我们不难看出,AI拥有的新用例不计其数,有望带来难以想象的绩效提升。
用例启迪能力,能力引领规模。2018年,前沿用例的具体表现还是分析和自动驾驶qiche的本地化应用、高度透明的数据连接和可视化仪表板,以及类似的数字精益解决方案。与现在相比,当时部署用例所需的时间更长。多数早期部署相关用例的灯塔企业称,前5个用例的部署平均花费了10~20个月;而现在,75%的灯塔企业表示,他们在6个月内便可完成5个用例的部署。不仅如此,30%的灯塔称,他们甚至可在三个月内完成。
灯塔企业在用例部署早期,需要对其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层进行“推倒重建”:设计技术堆栈,增加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训练员工使用先进工具,以及调整组织架构,快速部署数字解决方案并获得反馈。打牢“地基”后,企业便能快速部署新用例。例如,某灯塔企业表示,生成式AI技术顾问只需短短几日或几周便可部署,而非以月或年为单位。
挑战接踵而至,灯塔企业从“试点陷阱”走向“规模化低谷”。许多灯塔企业已完成一阶段的“学习曲线”,在工厂层面初步建立了变革所需的各项能力。但规模化进程的停滞不前也带来了试点陷阱后的第二个重大挑战——规模化低谷。技术从单一工厂向整个生产网络的扩展绝非易事,这涉及到宏观层面的数据、技术、人才和组织调整。此外,二者面临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以上文提到的生成式AI技术顾问为例,若想让其在20多家工厂发挥作用,这些工厂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走出规模化低谷,重新定义成功。成功摆脱规模化低谷的企业能为行业树立新标准。例如,丰田公司对大规模生产的进一步改良,使得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成为全球企业的标配,进而催生了新标准、协议、认证和监管措施的出现。至此,创新成为了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丰田为“新常态”设立了行业基准,是“优化曲线”的有力案例。在科技和银行等制造业外之外的行业,由于AI的应用已相当成熟,因此关注焦点主要是标准的建立和监管合规性。
纵观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技术,以及科技和银行业中的AI部署,我们预计4IR的突破性技术将在10年内迅速普及。灯塔企业正立于革命潮头,在新的候选灯塔工厂中,基于AI的用例占比高达60%,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仅为11%。
灯塔领航:内部提升良性循环,外部差距不断拉大
生成式AI与其他前沿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无法一蹴而就,但灯塔企业已成功在工厂层面实现了应用。所有新晋灯塔成员都至少有一个正在进行中的AI试点项目,部分新成员甚至已在短短几天或几周内(而非几个月或几年)实施、测试和迭代了AI用例,并获得了正面反馈。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改革的关键助推因素:坚实的数据和技术基础设施,强大的人才基础,以及敏捷的运营模式。
除上述推动因素外,他们还建立了清晰的业务战略和有效的变革管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灯塔企业的技术投资并非“面子工程”,而是“快、狠、准”地确保每个用例都能带来明确的业务价值。所谓“稳中求进”,他们采取了耐心、谨慎的方法,从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用例实施周期通常在10~20个月之间,投资回报期约为两年半。有了耐心的耕耘和扎实的付出,收效也十分显著:灯塔企业的4IR用例在三年内取得2~3倍回报,在5年内取得4~5倍回报。
灯塔企业在规模化低谷中不断摸索的同时,也在逐步提升快速部署用例的能力。近三批灯塔新成员的用例实施速度要比前三批快26%,75%的灯塔企业称,他们仅需6个月不到的时间,便能部署新的前沿用例,而30%的灯塔企业称,他们甚至可以在3个月之内完成。技术应用是个良性循环过程:进步越大,速度越快。企业能够在此过程中更加敏捷,并获得应对颠覆的能力,但也进一步加大了与其他制造商的差距【3】。
其他制造商:创新、加速,还是追赶?
对制造商而言,拐点意味着什么?随着灯塔企业等制造商逐渐摆脱规模化低谷,并将4IR技术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生产网络,其他企业也需反思今后的走向。
答案不止一个:首先,企业可在生产网络层面实现数字化创新。与许多灯塔企业一样,作为行业探路者,他们敢于冒险,并有能力证明自己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其次,企业可以选择成为行业加速器。这些企业专注于实现规模化影响,可进而重塑整个行业格局;后,奋起直追者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这些企业可熟记前人谱写的“游戏规则”,在捕获价值的同时,巧妙避开学习曲线上的各个低谷(见图4)。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对策都是明智的战略对策。4IR拐点的到来为企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与重要选择。但在时代的拐点,不进则退,“无为”或将意味着失败,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和业务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路线。
-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征集工作启动 2024-11-23
- 大模型重构工业软件!多家上市公司已入局 目前处于小规模商用阶段 2024-11-23
- 向“氢”而行,施耐德电气赋能绿色氢氨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4-11-23
- 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幕拉开,华旋传感多措并举按下发展“加速键” 2024-11-23
- 中能拾贝:锚定工业智能,拾贝云解码工业智造奥秘 2024-11-23
- 嘉立创IPO:“软硬结合”一站式综合服务生态,让创新更高效 2024-11-23
- 罗克韦尔、艾默生双双下调指引,美国“再工业化”疲软 2024-11-23
- 西门子能源获得德国EWE公司大规模绿氢项目合同 2024-11-23
- 携手智造,共赢未来——亿杰控股集团董事长陈高志一行莅临和利时座谈交流 2024-11-23
- 2024年全国智能轨道交通自动化产教融合共同体会议在兰州圆满召开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