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盈亦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模块、CPU处理器、机架电源端子,自动化
探访机器人产业的多元化、智能化、生态化
发布时间:2024-11-30

既能搬运、打磨、焊接,也会售货、拼图、浇花……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超5万平方米的机器人展区,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大、工业机器人企业参与数量多的全产业链平台之一。令人目不暇接的“秀技艺”之外,众多机器人展台上也刮起了多元化、智能化、生态化三股新风。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

下游应用“多元化”

工博会是我国工业领域的展会,机器人是整个工博会的高光展区。据介绍,本届工博会机器人展区汇聚了350多家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300余项机器人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机器人往往被用来做搬运、喷涂等简单又辛苦的工种。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下游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为汽车、日化、电子等传统产业增效,也为新能源汽车、光伏、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赋能。

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快捷充电成为一种刚需。本土机器人品牌节卡在工博会上带来了一款新能源车充电机器人。在感应到汽车停好后,充电机器人就会自动过来取下充电枪,插入汽车充电接口。通过准确识别规划路径,机器人可以完成电动汽车插拔充电全过程,目前已在一些充电站“上岗”。

“是机器人,更是无限可能”——来自瑞士的工业巨头ABB,在近800平方米的机器人展台上发布了一系列创新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了一台工业教育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负载3.5公斤,相较于上一代产品,其占地面积减少了10%、重量减轻了20%。使用这款机器人的学生,将学习在不同领域和应用中部署机器人自动化。

除了制造业,服务领域的机器人也大放异彩。冲咖啡、拼魔方、蛋雕……工博会上的机器人“技能值”满满。本土机器人品牌非夕在本届工博会上,带来了基于自适应机器人产品的智能理疗解决方案。这款产品结合人工智能、3D视觉、智能感应等先进技术,可模拟人手对人体软组织进行压揉式的物理放松与治疗。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今年年初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与人一起工作

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新的可能。走在工博会机器人展区,可以感觉到现在的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聪明”了。

协作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本届工博会展出的协作机器人有上百款。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负载大、格式化,通常需要在“安全笼”中工作,协作机器人更为灵活和安全,可以配合人一起工作,满足小批量、多样化、柔性化的生产需求。

在ABB展台,展出了用于实验室领域的协作机器人,从事加药、混药和移液等任务,配合研究人员开展实验。“生物医药行业更多是小的工作站。这些地方要实现自动化,人机互动情境非常多,协作机器人就比较适合于这些场景。”ABB机器人业务部中国区市场和销售负责人王彤说。

在节卡展台,记者尝试着走近一台协作机器人,发现它的运动速度降低了,试图用手触摸机器人时,它自动停止了。“这是节卡的视觉防护相机在发挥作用,它可以灵活设置防护区域,支持多级防护,让人机协作更安全。”节卡机器人市场经理王蕾说。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节卡在工博会首展了自研的2.5D视觉定位技术,可以实现空间位姿动态估算,定位模式下精度可达到0.2毫米。

本土机器人品牌捷勃特董事长蒋耀说:“我们十分看好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未来将加大投资力度,继续研发创新,为中国高端智能制造助一臂之力。”

攻克关键零部件

推动机器人产业链“生态化”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蓬勃发展。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产量快速增长。同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大市场。

包括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曾是国产机器人发展的一大制约。过去,三大核心零部件大多是欧洲、日本企业生产。本届工博会现场,不少国内供应链企业“晒”出了新成果,机器人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比如,今年工博会的美的和库卡联合展位上,展出了一款高精度谐波减速机产品。美的相关负责人陈世星介绍,从2019年开始,美的就开始着手谐波减速机的研发工作,2022年终于实现了量产。这款减速机,瞄准的是航空航天、半导体生产等对产品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

来自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思岚科技公司在工博会上展出了多款激光雷达。思岚科技工作人员陈德喜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是智能制造的关键零部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国产机器人‘看’得更准、‘走’得更顺。”

“可以预见,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深度融合,产业链将不断完善,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的步伐。”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黄慧洁说。


展开全文
拨打电话 微信咨询 发送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