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手机扫一扫 立刻联系商家
全国服务热线18030129916
公司新闻
《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发布(附图解)
发布时间: 2024-06-04 08:50 更新时间: 2025-01-17 13:30
观看《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发布(附图解)视频

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强调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务院zhengfu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助企发展政策措施,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要求,2023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继续受委托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主要情况如下:

一、评估工作情况

一是扩大参评城市范围,引导更多地区加大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工作力度。本次评估在原有36个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基础上,根据各地企业法人数量情况且限定每省不超过3个城市,新增了14个评估城市,参评城市共计达到50个。根据城市能级情况将参评城市分为两个类别,分别是副省级以上城市(共19个)和地级市(共31个)。50个参评城市中小企业数量约占全国总数量的56%,进一步扩大了评估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是按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新要求,优化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为确保评估工作的延续性及年度评估结果的可比性,指标体系整体上保持稳定,同时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新要求,经认真研究论证,对2023年度评估指标体系中部分二、三级指标进一步优化完善。调整后的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构成,主要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五个维度进行评价。

三是多维度获取评估数据,确保评价结果全面真实有效。本次评估综合运用地方材料填报、企业网上调查、典型城市实地调研、机构数据引入等方式开展,共收集有效问卷近5.2万份,检索40多万条信息,在对地方zhengfu填报材料进一步精简的基础上,持续增加了第三方数据调查的条目数量,确保评价结果全面、真实、有效。

四是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切实了解有关政策落实成效。本次评估对半数以上的参评城市开展实地调研,与地方、司法机关、企业代表、服务机构、律师等座谈74场,面对面访谈对象约900人次。通过座谈、访谈及问卷调查,直观了解参评城市围绕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举措,有关政策的知晓落实情况及企业满意度,并收集意见建议。

二、评估主要结论

(一)参评城市发展环境基本特征

1.惠企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提高

2022年以来,受错综复杂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方面困难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仅2022年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就达40多项,带动地方出台配套政策文件270多份。2023年国家层面推出《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着力促进中小企业调结构强能力的15项具体举措,将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半征收小微企业“六税两费”等政策延长至2027年。各参评城市及时细化配套措施,紧盯政策宣传触达,全力推进政策法规落实落细,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获得感、认同感和满意度。

纾困帮扶政策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减税降费政策和稳岗返还政策企业知晓率高,约85%的中小企业反馈知晓。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2.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受益明显,金额占比达64%。企业对各项帮扶政策满意度整体较高,已享受过相关政策的企业有超过九成表示满意。

图1 帮扶政策中小企业知晓情况(问卷调查数据)

促进发展政策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各部门在数字化转型、融通发展、优质企业培育等工作领域实现突破,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问卷调查显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知晓度较高,有40%以上的企业已享受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获得感较高,企业对各项促进发展政策满意度整体较高。

2.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服务质效稳步提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实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推动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把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措施。2022年以来,各参评城市在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实效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多层次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推动设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服务中心)超过1700家。其中,省级覆盖率超过九成,地市级覆盖率超过八成,县区级覆盖率超过五成。参评城市中,47个城市已设立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占比达94%;21个城市已实现区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占比达42%。福建省区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覆盖率已从不到50%提升至,江苏省区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从60个增加到82个,覆盖率达86%,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图2  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立情况

中小企业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自2022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鼓励引导各地服务机构积极服务中小企业,2023年累计服务企业1248万家。以“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为主题,在全国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举办各类服务活动3000余场,服务企业140余万家。参评城市中,上海、深圳、武汉、重庆、苏州、赣州等城市通过制定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文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并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评价机制等举措,有力推动服务供给能力提升。

中小企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步伐加快。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立31个省级、165个市级中小企业线上服务平台。参评城市中,超过40个城市已建立线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有21个城市持续建设法规政策库、优质企业库、服务机构库等中小企业基础数据库,上海市企业服务云、深圳“深i企”、北京通企服版、青岛企业通等线上平台不断完善政策推送、企业诉求反馈等功能,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实现“企有所诉,我必有应”。随着覆盖四级中心的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上线试运行,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稳步推进。

3.市场准入壁垒持续破除,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企业进入市场的制度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准入效能持续提高,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据统计,全国中小企业数量由2021年的4800万户增加至2022年的5200万户,增长率达8.3%;参评城市中小企业由2021年的2679.3万户增加至2022年的2911.4万户,增长率达8.7%。2023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3272.7万户,同比增长12.6%,其中新设企业1002.9万户,同比增长15.6%。

图3 全国及参评城市中小企业数量(万户)

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公平竞争加快落实。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各参评城市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事项、市场监管方式,持续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不断深入。各参评城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大力推行“一网通办”,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推动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落实“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降低企业办事成本。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中小企业对zhengfu事项“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结”事项表示满意。

4.优质企业培育工作走深走实,中小企业创新动能日益增强

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各参评城市不断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对接、实现融通创新发展,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优质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及系列鼓励支持政策,组织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聚焦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2023年共举办“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1800多场,参与企业11万家,达成合作意向2万多项,签订合作协议1.2万项,合同总金额达5300多亿元。据统计,参评城市累计培育73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比例超过6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占全国比例亦超过60%。其中,北京、深圳、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武汉等7个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超过300家,无锡、宁波、苏州、襄阳、北京、杭州等6个城市每万户中小企业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超过4家。

创新投入持续加大。2022年度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参评城市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2.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有43个参评城市研发投入强度比上年提高,占比达86%,其中,北京、深圳和西安等3个城市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分别为6.8%、5.8%和5.2%。

图4 全国及参评城市2019-2022年度研发投入强度

创新成果丰硕。2022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金额达4779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参评城市2022年度技术合同交易成交总金额35675.37亿元,占全国总数的74.7%,比上年增长近25%。2023年度全国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注册商标438.3万件。参评城市2023年授权发明专利总数达到63.7万件,占全国总数的69.2%;2023年注册商标总数达到246.33万件,占全国总数56.2%。

图5 参评城市创新成果数量占全国总数比例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共15个重点行业、超1.5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共有29个参评城市位列其中。根据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系统有关数据,广州、无锡、苏州、杭州、上海等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各参评城市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状况有所缓解。

5.融资模式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效能有所改善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财政、金融等惠企政策支持力度,zhengfu性融资担保、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持续扩面增量降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扶持,随借随还随贷等新模式灵活有效,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合力,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步伐加快,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持续缓解。

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3%,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3.1个百分点;2023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各参评城市2022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人民币贷款总余额比重均值为10.1%,余额增速均值为25%。

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加大。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深化产融对接,鼓励金融机构打造“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截至2023年末,“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达到18.6%和21.9%,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证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各地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已公示备案1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上市。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有17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数量的30%以上;其中2023年新上市企业中,超过70%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持续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引导zhengfu性融资担保费率不断下降。2022年度,参评城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均值为1.04%,有24个城市费率低于1%,占比达48%。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创新。截至2023年12月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累计投资36支子基金,认缴总规模约988亿元,子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到478亿元,其中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金额占比达到70%以上。据统计,参评城市中,已有21个城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或参与成立国家基金子基金,占比为42%;已有39个城市设立可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zhengfu引导基金,占比达78%。

6.中小企业权益保护不断完善,法治保障持续强化

总书记指出,法治是好的营商环境,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近年来,各参评城市围绕国家有关法律积极出台配套法规,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宣传责任,加大公共法律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执法监管方式创新有效落实。各参评城市切实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不断提高监管效能。据统计,有超过30个参评城市全面建立包容审慎执法机制;超过40个城市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落实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创新监管方式。

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得到更有效保障。各参评城市推动司法保护制度更加完善,司法审理流程更加优化,司法审理效率逐步提升,权益救济体系逐步建成。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各参评城市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工作。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完善。各参评城市加大对创新保护力度,推动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行为保全等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和行政非诉执行快速处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强化打击侵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恶意抢注商标等违法行为。

(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表现较城市情况

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武汉、厦门位列前10位;地级市中,苏州、合肥、无锡、金华、泉州、长沙、东莞、石家庄、郑州、南昌位列前10位。

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各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在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两方面,副省级以上城市和地级市的表现比较接近,在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和融资环境三方面,副省级以上城市的表现则明显优于地级市。

图6 参评城市各维度得分均值雷达图

市场环境方面,深圳、广州、上海、厦门、青岛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海口、东莞、长沙、金华、合肥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法治环境方面,重庆、杭州、南京、广州、宁波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苏州、合肥、石家庄、海口、长沙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融资环境方面,上海、北京、深圳、宁波、南京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苏州、合肥、金华、赣州、潍坊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创新环境方面,北京、杭州、武汉、广州、深圳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苏州、无锡、郑州、合肥、长沙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政策环境方面,深圳、上海、北京、南京、广州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金华、泉州、苏州、合肥、无锡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三、参评城市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苏州市多元联动设立“融驿站”,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及个性化指导,有效解决zhengfu有限行政资源与数量庞大的服务对象间的供需矛盾,为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天津市发挥部门协同作用压缩审批事项办结时限,打造“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办结”的“津味套餐”服务体系,大幅缩短企业开办时间、简省办税环节、降低办税成本。海口市创新推行“一照(证)通行”改革,形成一类业态开办“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表复用、一档流转、一链审批、一码服务、一照准营”的“七个一”服务模式,实现营业执照和许可证合并申请、一次性办理。长沙市聚焦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高标准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真正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潍坊市搭建“云踏勘”平台,构建“踏勘信息线上流转、视频踏勘实时互动、获取定位、在线出具报告、在线签字确认、全程影像资料安全云端储存”的全流程“零见面”新型智慧踏勘模式,推动行政审批明显提速。

二是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武汉市以信用管理体系为基础,采取“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智慧监管等方式,让工程建设领域“多证齐发”变为常态化流程,显著提升审批质效。赣州市推行xinyongxiufu机制,建立xingzhengchufa信息xinyongxiufu主动告知提醒制度,全面压减修复时限。实施xinyongxiufu协同互认,解决失信企业“多头申请、重复修复”问题。

三是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深圳市创新园区供电服务模式,创新探索“zhengfu出资改造配电系统、供电部门承担改造建设任务、终实现直供电抄表到终端用户”的“转改直”新路子,让企业的稳健发展得到保障。上海市以“工业上楼”拓展工业发展新载体,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企业“工业上楼”,加快走出一条顺应产业升级趋势、突破产业用地瓶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新路子。泉州市探索创新园区标准化建设模式,建立“月例会、季拉练、年考核”较为体系化的标准化园区建设举措,推动企业“出村入园”、产业上楼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

四是打造行政执法监管新模式。南京市推出“综研联检”模式,开展多部门现场联合检查,有效减少安全生产领域多头重复执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宁波市系统整合正面清单、绿色保险、环保管家、“绿岛”模式等先导式服务政策,创新构建执法监管“无事不扰”和问题有效发现整改相融合的新型生态环境监管服务体系。

五是构筑司法保护屏障。上海市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一步完善“繁简分流”合规程序,为涉案小微企业合规开辟“快车道”,减轻因涉案周期长带来的压力。金华市探索民事执行“输氧玻璃罩”机制,通过zhengfu、法院间的高效联动,重塑涉企债务处置流程,探索出一条司法助力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路径。杭州市构建“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诉源治理模式,采用以当事人付费调解为主、zhengfucaigou调解服务托底的方式,吸引调解力量参与市场化解纷工作,大程度激活市场化解纷力量,有效缩短解纷时间、降低成本。石家庄市建立企航法律服务中心及14个区工作站,形成一中心多站点、覆盖全市中小企业的服务网络,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高效、的免费法律服务,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六是创新银行贷款模式。北京市落实中小企业贷款补贴政策,按照“标准统一、流程简便、公平普惠、达标即享、资金直达”的要求,采用“免申即享”的方式,有效缓解融资贵难题。西安市推出“技术交易信用贷”,依据技术合同支持具有技术交易行为的科技型企业融资,有效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南京市创新发展市场化增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采用银行保函为参与方共担市场风险,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

七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合肥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大院大所共建37家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赋能高质量发展。成都市打造“科创通”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和科技金融支持,推出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等多元服务助力科技企业创新。青岛市探索发展“云端研发”模式,集需求挖掘、资源匹配、创新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有效提升资源整合效率,实现降本增效。厦门市基于税收大数据,编制发布“企业创新税收指数”,针对企业创新活动、创新能力、创新效用全景画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倾斜。北京市推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十项服务新举措,推出“数智转型”“千亿畅融”“专利护航”“京才荟聚”“融通入链”“场景育新”等行动,针对性解决企业核心急迫的发展问题,强化企业全方位支持力度。

八是打造人才支撑体系。武汉市系统构建“1+5+N”人才发展体系,分层分类完善各类人才政策,围绕人才评价,积极探索试行人才注册制和动态积分制,构筑不唯地域、破除时限的人才吸纳工作机制。阜阳市在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探索“校长围绕厂长转、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和“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的“三转四像”办学模式,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东莞市搭建“就莞用”服务平台,畅通中小企业用工需求反映渠道,提供用工服务,有效保障企业中高层次人才和“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型人才的用人需求。

九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重庆市搭建“一链一网一平台”,聚焦做深做细全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赋能。宁波市聚焦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建立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动态排摸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红、黄、绿“三色图”模型,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前沿引领技术2035”“重大场景应用”三大计划,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十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无锡市将建设“锡企服务平台”列入市领导挂钩联系营商环境攻坚突破事项之首,通过畅通网络端、移动端、语音端、窗口端“四端”渠道,面向全市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南昌市市县两级全部成立中小企业服务联盟,由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指导,各类优质服务机构自发组成,整合聚集各类优质中小企业服务资源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襄阳市建立企业帮扶机制,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工作,推动市县两级联动包保,提升问题化解质效。广州市不断强化服务载体,鼓励中小企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各类行业商协会、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基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建设运营中小企业服务站,打通中小企业服务“后一公里”。

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评估发现,为持续推动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稳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企稳向好态势,切实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还需重点关注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企业普遍面临用工成本及原材料成本上涨、国内外订单减少、销售回款难等三大难题,需继续加大纾困帮扶力度;银行贷款难、抵押担保难、直接融资难依然困扰小微企业;企业创新研发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存在性不强、服务广度和深度不够、经营规范性较差等问题,尚未能更好满足企业差异化、高质量的服务需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人才短缺及数字化服务商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用人难、引才难已成为影响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方支持人才引育留用的政策效果还需充分释放。


联系方式

  • 电  话:0592-6372630
  • 销售经理:兰顺长
  • 手  机:18030129916
  • 微  信:18030129916